我们或许经常听到“血栓”这个词,但你真的了解它吗?血栓,这个看似不起眼的“路障”,实则是威胁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。它悄悄潜伏在血管中,一旦发作,便可能引发脑梗、心梗甚至肺栓塞等严重疾病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是如何被“养”大的,同时提醒大家哪些人需要特别当心。
血栓是如何被“养大”的?
血栓的形成,简而言之,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固的结果。正常情况下,血液中的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着微妙的动态平衡,确保血液既不过度凝固也不至于出血不止。然而,在某些特殊情况下,这种平衡可能会被打破,血栓便有可能形成并逐渐“长大”。
血流变缓:当我们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,如久坐、久站或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时,下肢的静脉血液流速会减慢,容易导致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聚集,形成血栓。
凝血因子病变:一些疾病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凝血因子的异常,使得血液更容易凝固,从而增加血栓的风险。
血管壁损伤:当血管受到损伤时,身体会启动凝血系统来修复伤口,但如果这个过程出现问题,就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。
此外,年龄的增长、不良的生活习惯(如高油高脂饮食、熬夜、吸烟饮酒等)以及慢性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)都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。
血栓的“成长”过程,就像一场无声的战役,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占据血管空间,一旦脱落,随血液流动,就可能堵塞重要器官的血管,引发心肌梗死、脑卒中等严重后果。
这些信号提示你被“栓”住了
血栓性疾病往往悄无声息地发生,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,还是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。
脑动脉血栓(脑梗):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压异常波动、大量鼻出血、哈欠连连、腿无力、头晕耳鸣、头痛等症状。
冠状动脉血栓(心梗):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次数增加、疼痛时间延长、嗓子或颈部不适、胸部以外的疼痛(如左肩痛、后背痛等)等症状。
静脉血栓:最常见于下肢,患者可能会出现单侧腿肿、疼痛、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。如果血栓脱落并随血流漂流到肺部,还可能引发肺栓塞,出现呼吸困难、胸痛等症状。
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全部出现,但一旦发现,务必及时就医,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怎么防住血栓威胁?
面对血栓的潜在威胁,积极预防显得尤为重要。以下是几类尤其需要提高警惕的人群及相应的预防措施:
长期久坐不动者:建议每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走动一下,做做腿部伸展运动,经常动动踝关节,如绷脚尖、翘脚趾等,促进血液循环。
有家族遗传史者或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:了解家族病史,严格控制血压、血糖水平,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血管超声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问题。
肥胖者:合理饮食,规律运动。
每天吃够1斤蔬菜半斤水果,每周摄入多种蔬菜,西兰花、菠菜、胡萝卜、豌豆都是优选。
多吃粗粮,比如,全谷物、燕麦、豆类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。
多吃沙丁鱼、三文鱼、金枪鱼等深海鱼,每周食用两三次为宜,最好清蒸。
建议每周进行几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、游泳等。
吸烟、饮酒者:戒烟限酒,改善生活方式,减少血管损伤。
除此之外,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血液降低血栓风险。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~2500毫升。